读《留余斋藏·明清家红木沙发重量具》有感:旷世之炬

《留余斋藏·明清家具》明晚期 黄花梨黑漆圈椅(留余斋藏)清早期 紫檀鱼龙变化图插屏(留余斋藏)  文/马书 编辑/蔡静琦  《留余斋藏·明清家具》  作者:黄定中 著  出版社:三联书店(香港)有限公司  装帧:精装  出版日期:2009年10月  页数:380  书号:9789620428852  二零零九年九月十八日收到定中兄赠予的新书。一开卷,就被清雅绝美的黄花梨家具以及精准的视角,历史的苍润,绝美的版式,震憾得啧啧不已,能够得到定中兄亲笔签名的新著,实感荣幸之至。因此由感而发,拙成此文。  歇芳林,栖幽谷,那是起琴之境;焚瑞脑,开蕉窗,那是读书之境,境因心趣而筑,非文人不可以释然,而文人之雅度,在乎琴书之间,琴书之外,且有器用,或承或载,家具是也!  先秦乃至汉魏以来,人们基本上是尊于“席地而坐”的生活 我们总谈到传统家具中的文化,文化不是独立的客体,它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。那么如何传承中国人的优秀品格呢?这在家具的型、艺、韵、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。传统家具无论在纹饰、造型上,还是在材质与木性的辩证关系上,都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深邃的处世哲学。古人创造的纹饰不仅是一种装饰,更是对人的品格和行为规范的暗喻。习性,直到两宋时期,高足家具的形成才得以“垂足而坐”,而真正在家具的结体中系统地注入审美意识的却是在明代,不仅器用全备,而且风格独诣,意韵高妙,无论是其文心、良材、匠作,在明代全然都是一种空前的使然,其形而之上,传世之渺,让随之而来的华贵的清工家具相形见绌。但是,清工家具的绮丽锤炼之美,世必有之,只是绝少而已!  时至今日,盛世煌煌,古家具之收藏,斐然成风,百万、千万之斥,已不足为奇!而自明代遗留下来的清绝雅逸之器,好比是沧海一粟,难得一遇。愚虽不才,却有荣幸,时常能习览于“留余斋”之境,拜学于定中兄,知其含辛十余年,广结方域,不吝资重,孤心笃求明韵,方成留余之斋,其收藏明清黄花梨、紫檀之器,可谓蔚为大观,尤其原味之美,清绝之形,气格空前,言其藏界之惊雷,不足达意!  定中兄今用“留余斋”之名,以黄花梨为主器,兼紫檀、酸枝、铁梨木器结集成书,择其所藏,收入其中,诚委联合集团、三联书店(香港)有限公司付梓于世!该书问世,图例清晰,版式磅礴,实可谓藏界之甘露!尤其是定中兄对古家具的潜心深悟,雅思如织,皆倾注于一章一节,让人随处都可见观点之高诣,文辞之绝妙,愚巴里黄檀家具窃为倾服。乘此定中兄大功之际,愚恬为欢歌!拙此 火柴棍变成五角星的过程,是干缩湿涨的典型表现,依据的正是水的张力这一原理。木材回性的原理就是张力缩小或扩大的反映,家具的木材也正是通过水的张力这一原理得以回性的。我们可用木制筷子和竹制筷子做一个试验,当然用红木也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直观的效果,但由于红木密度大,反应相对要慢一些。我们把筷子刷水后放在风能吹到的地方,几分钟后可以感觉到筷子变粗糙并起了毛刺,这就是通过湿度的变化使木性发生了回性,它的木质纤维毛刺开始抬头。作为红木木材,尽管它的密度比这些竹子大,但木性的共同特点——回性,是普遍存在的,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。在湿度的反复变化下,如果单纯使用高标号的沙纸干磨,尽管当时也很光滑,但在日后环境温、湿度的反复变化过程中,家具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,从而影响家具整体包浆的形成过程。感发,且共欣然!  书中节录:“留余斋”乃笔者藏室名号。笔者常忆幼时好古,弱冠之年便爱淘藏旧器,然少不更事,疏于习文读史,至蹉跎时日、懵懂无为。 当然,还有个别木工在工艺上偷工减料、在结构上弄虚作假。这些匠人在老板的纵容下,为了多挣钱而丢失了良心和技艺的传承,这与古典家具所承载的文化是背道而驰的,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,同时也是对贵重木材的暴殓天物。在古代,制作家具的木匠有别于其他匠人,称为“梓匠”,我们应该传承这一优良传统。时逢一九九六年而立之岁,缘起搬迁新居,无意中购入广式硬木家具,始对明清木器挚爱成痴,经年不愈。其后逐步淘换回真正的明清家具,则多为步入不惑前后之事。十数年走来,凭着对原状态家具的不懈追求、对木器造型的自信把握,更幸得众好友行家真诚相助,笔者终集得以黄花梨家具为主的硬木家具一批,另与其余细木、漆作、软木家具等,汇聚留余斋。  附:《留余斋藏·明清家具》由著名国学鸿儒饶宗颐先生题签;开卷有著名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题宝“明香旧藏”。  来源:《古典工艺家具》杂志

104班台

版权说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私信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,感谢!

目前所在位置:红木家具批发网 » 读《留余斋藏·明清家红木沙发重量具》有感:旷世之炬